CORPUS,一个陌生的洋名,2019年,亚洲首座、全球第二座CORPUS人体博物馆项目跨过大西洋与太平洋,“长途跋涉”7300公里来到中国,在长江深水良港——马鞍山郑蒲港安家落户。
201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荷兰王国国王威廉·亚历山大邀请,对荷兰王国进行国事访问,在此次访问中,中荷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进一步深化双方在食品农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全面合作。6年以来,中国十七冶集团紧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成功签约CORPUS人体博物馆项目。
CORPUS源于荷兰乌赫斯特海斯特,是世界首座人体博物馆,作为在亚洲的首次布局,该项目的建成将促进中荷双方在产品、知识、服务等方面的深度交流与合作。走进施工现场,门口的大风车提示你,这是一个充满荷兰元素的项目;硬化道路上中荷两国国旗告诉你,这也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未来这里将成为马鞍山集科普教育、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的新名片。
走进“核心技术”,迈入高端建设
CORPUS项目在荷兰建造时,与“表皮”接触区域所采用主材料为木材,存在较大资源浪费。项目引入国内后,为响应国家绿色环保要求,节约木材资源,项目部迅速成立攻坚技术小组,采用厚度1毫米的“耐候钢”,使构件更加抗腐蚀延寿、减薄降耗,用近10000块“表皮”焊接在龙骨上,通过2200吨钢结构与玻璃幕墙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人体坐姿模型。近50米的高度让人体形象栩栩如生,整个工期相较于荷兰本土CORPUS预计整整减少210天。
工程建设中,技术人员在依据施工组织设计和设计阶段模型,通过实景建模软件进行三维实景建模,对建筑,结构,机电和人体表皮进行各项分析和防碰撞验算。依据人体表皮构造难点特点,进行钢结构施工模拟、人体表皮施工模拟,并建立3D样板间管控成本质量,达到施工现场虚拟与现实结合。每一个细小环节均采用进度软件进行纠偏,合理划分施工段,进行流水作业,提高施工效率。现场的自动喷淋系统、劳务实名制管理系统、塔吊防碰撞系统等,对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控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项目现场实行雨、污分流。生活给水系统上充分利用市政给水管网的压力,在加压设施中采用变频给水机组供水,达到节能功效。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统一处理, 有利于污水处理和雨水回收再利用。
扩大“品牌效应”,呈现发展新机
中国十七冶集团始终坚持以开放型合作平台姿态,走高新技术产业道路。项目前期,经荷兰考察团多次实地调研,对十七冶在建设美丽郑蒲港新区所展现出的精湛技术与优质服务表示满意,深受荷兰王国驻沪领事馆总领事称赞“China Construction”(中国建筑)。2019年6月3日,CORPUS人体博物馆项目动工典礼在郑蒲港这个长三角重要经济枢纽上隆重举行,荷兰王国驻沪领事馆总领事万鹤庭、CORPUS公司CEO尹曼思、熙可集团董事长朱演铭出席开工仪式。这是荷兰首次投资落户郑蒲港,首次在国外建设人体博物馆,实现了中荷双边经贸合作进入“快车道”的历史轨道,市场前景更为广阔。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CORPUS人体博物馆项目并不算大体量工程,十七冶积极通过项目建设特色,积极发挥品牌效应。人体博物馆项目在郑蒲港的成功落地,进一步提高了十七冶在郑蒲港的品牌影响力,仅1年不到时间,便在当地先后中标马鞍山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物流园及世港通新兴产业园工程、郑蒲港新区镇淮小区安置房建设项目(五期、六期、七期),并与荷方达成初步共识,CORPUS人体博物馆二期项目也即将落户郑蒲港。从传统的单一化项目建设到现在的集约化片区建设,郑蒲港区域的市场片区化发展呈现出极好势头。
践行“民生使命”,彰显央企担当
在打造国内标杆项目建设的同时,项目部不忘践行“民生使命”,汲取西梁山革命火种,传承红色基因,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砥砺前行,围绕“党建+企业文化”,打造红色堡垒党支部,在打造“一带一路”合作精品工程的同时,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为品牌增色。
2020年7月,受连日强降雨影响,长江及支流水位迅速上涨,郑蒲港陈桥洲受灾严重,岛内1300多名村民的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项目部迅速拉响警报,成立党员突击队,紧急驰援危在旦夕的陈桥洲岛,连夜协助政府通过轮渡运输,将1300名村民安全转移,在抗洪现场谱写出一曲曲抢险救灾的动人篇章。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洪水面前,更显勇毅担当。项目部关键时刻冲得出,危急关头打得赢,凝心聚力,防汛一线践行使命初心,以钢铁般的意志牢牢守住防汛抗洪第一线。紧急修复西梁山通往革命烈士纪念馆的道路,对新型冠状病毒重灾区白桥镇进行集中隔离点建设,消费扶贫帮助当地贫困农民群众增收脱贫……每一件艰难困苦、抢险救援、扶贫扶困的背后,都体现出项目部党支部的危难担当。而十七冶人的红色担当将会让这个“巨人”的容颜更加生动。
栩栩CORPUS博物馆正悄然露出她的真颜,十七冶人用匠心打造精品,用品质擦亮品牌。不久,这张马鞍山对接“一带一路”的靓丽名片将闪耀郑蒲港新区!